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概率(2021大学生找不到工作)

01

-

引言

"秋收冬藏是一种自然规律,贫富贵贱是一种人生周期,若你醒着,规律就可以利用,周期也可能逆转。

但人生最大的错觉就是付出的太少,想要的太多。总在浑浑噩噩之中,享受着一切美好,却又总觉得被生活辜负了太多,被命运亏欠了太久。"

段子

最近看到一个帖子:

1977年,爷爷考上中专,轰动了全县。

1992年,爸爸考上大专,班主任亲自送录取通知书!

2017年,我考上本科,还是985,只是全家吃了一顿烤鱼。

爷爷毕业后,把一家人带进了城!

爸爸毕业后,给一家人在一线城市买了房!

我毕业后,赶上疫情,现在已经失业半年。

我现在很迷茫,是继续找工作?还是考研?

这是一个网友家庭的真实情况。40余年,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祖孙三代的际遇也不同。40年前,知识真能改变命运,哪怕是一个中专生,都很了不起。40年后,知识只是知识......

四十年前考上大学可以改变家族命运,四十年后考上大学却只能多一些工作选择。

真的是知识不值钱了吗?

1977年,每天吃上一口饱饭,是许多人对生活最高的追求。

1992年,在城市里获得一个体面的工作,是许多人对生活的最高追求。

2017年,在生活中寻找快乐,居然成为了大部分人对生活的最高追求。

四十年时间,社会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02

-

知识价值的变化

取决于市场需求

物以稀为贵,知识的价值变化其实也取决于市场需求。

1979年至今,我们经历了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社会变化最剧烈的四十多年。这期间,每一个十年,社会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变的是市场竞争环境,变的是人的追求,变的是社会的衡量标准,变的是通往成功道路上的门槛高度。

想要了解知识价值在这四十年间的变化,我们需要设身处地的去分析这期间,整个社会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03

-

不同的时代

有不同的需求

3.1 动荡的年代

人们的生活状态

1977年,一个动荡的时代刚刚结束,全国许多农村都还没有完全通电,大家多处于乡土社会中的"熟人社会",以地缘关系的远近和血缘关系的亲疏作为生活和工作关系的判断标准。

那是一个所有人都还在用工分换粮食的年代,广播里激昂高亢的红歌,飘荡在街头和巷尾。摇把电话拨出后传来的总是接线员的声音,手机和电脑是一种只存在于科幻电影里的产物。

大人们想要省下车票钱去看一场电影,需要徒步三十公里进城。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走在满是泥土的街道上,一眼望见的尽是黑灰色衣服上密密麻麻的补丁。

那时候,祖孙三代往往相邻而居,街坊领居们每日坐而闲谈,每一张茶桌都聆听过无数个家庭伦理故事,每一个老人的脑袋里都装满了各种奇奇怪怪的故事。

孩子们在山林水雾间穿行嬉闹,大人们在山野田间里耕作歇息,与贫穷结伴的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耕生活。

清晨时在鸡鸣鸟叫里苏醒,出行时全身沾满露水也浑然不知,夜晚时在犬吠蛙鸣中入睡,照亮乡间小路的总是清澈夜空中的一轮明月。

当时的四大件是"自行车、收音机、手表、缝纫机",手表是富人才会拥有的装饰品,收音机偷偷播放着的是邓丽君委婉动人的歌声,而拥有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是最有面子的事。

每天吃上一口饱饭,是当时许多人对生活最高的追求。

知识价值的变化

当全国绝大部分人都还是文盲或半文盲时,知识就是这个时代最稀缺且最难以复制的资源,高学历则是可以让一个家族获得阶层跃迁机会的珍宝。

但在那样一个为了能吃饱饭,需要拼命劳作的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年代里。要想读书,首先家里得有足够的余粮,其次要有思想开明的父母、兄妹、妻子甚至兄嫂和弟媳的精神支撑。

由于当时的资源匮乏,社会生产力较低,饥饿与疾病也时刻困扰着人们的生活。因此读书并不意味着可以摆脱务农,学生们往往只能利用劳作的空闲时间来学习,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能挤上通往成功的独木桥。

所以对于许多普通人而言,读书可以说是一种奢望。

在那个年代,虽然获取知识的成本很高,但拥有知识就意味着超越了绝大部分人,获得高学历不仅能获得国家分配的工作,掌握社会资源的分配权,还能带领整个家族脱贫致富,成为乡亲们眼中的人上人,得到社会的尊重与认可。

那是一个少有焦虑的时代,也是一个饥寒的年代。

2.2改革开放的时代

人们的生活状态

1992年,南方讲话之后,改革开放逐渐步入深水区,沿海经济圈的连续爆发催生了打工潮,计划经济的深入改革带来了下岗潮。

产业结构的升级导致了社会秩序的剧烈变化,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过程中,城市文明逐渐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乌托邦。

苏联解体、港澳回归、长江特大洪水、亚洲金融危机...共同构成了一个时代的记忆。

在改革开放浪潮的推动下,12亿人口中的9亿农村人口逐渐成为游离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盲流。

许多人往往在小学还没毕业就踏上了前往异乡的打工之路,童工与留守儿童成为了九十时代最敏感和脆弱的人群。

绿皮火车的轰鸣声带走了家人的身影,也带来了城市的气息。

人与人的距离开始变得愈发遥远,聚少离多成为大部分中国人家庭生活的常态。一家人再想要团圆便只能等到过年,于是春节联欢晚会和爆竹声便成为了一年中最快乐和珍贵的记忆。

老人过年总是会在门框上用粉笔为孙子刻下今年的身高,捧出来的藏在米缸里的香甜红薯,是孩子们在这一年中收到过的最亲切的礼物。

此时四大件升级成了"电视、冰箱、洗衣机、热水器",在农村里晚饭后,祖孙两代人常聚坐在电视机前,期盼着《还珠格格》最新一集的播出。

在千里之外的异乡,年轻的父母们还在高楼大厦的缝隙中寻找着生活的出路,故乡的明月无法照亮城市里漆黑的巷道,五彩斑斓的霓虹灯映照出他们疲倦的身影。

在城市里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是当时许多人对生活的最高追求。

知识价值的变化

当资本和金钱的诱惑冲垮了人们的固有认知时,价值观念的转型将势不可挡。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社会转型阶段中,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社会矛盾也变得愈发尖锐。

城市里,科技正在改变生活,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马路上汽车的鸣笛声愈发嘈杂,和手机电脑共同出现的是猖狂的飞车党。

农村中,衰老也已如约而至,村庄变得愈发安静,马路两旁的稻田在慢慢消失,一起看电视的邻居也越来越少,和贫穷一起消失的是家人的背影。

那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诗人在文字里怀念过去,农民在田野上耕种现在,而盗贼在风中窃取未来。

在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下,虽然拥有知识和高学历的人会成为企业争先抢夺的香饽饽,拥有更高薪酬的同时还能掌握更多的市场机会。

但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选择变得越来越多,读书已经不再是阶层跃迁的唯一道路,甚至不再是最优选择。

在消费主义的陷阱里,幸福感=购买力,更好的生活=更高的消费,"钱"逐渐成为了衡量一切的标准。

于是有人在商海里奋勇搏击,赢得了光明的未来;也有人在纸醉金迷中沉沦,吃上了不会断供的牢饭。

那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也是一个混乱不堪的年代。

2.3现代化文明时代

生活状态

2017年,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排名第二的经济体,城镇化率达到了58.52%,人均寿命达到77岁。在城市里的钢筋水泥间为了理想而奔波的年轻人,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不知何为饥寒。

可丰富的物质生活并没有带来更多的快乐,温馨精致的房子掏空了祖孙三代的钱包,铺天盖地的烟尘遮盖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当初人人都追求的体面工作,此刻正在侵蚀着人们的健康。

当尔虞我诈的办公室政治顺着网络填满了生活的所有缺口,光怪陆离的娱乐新闻通过手机补充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消费、享乐、攀比、生活质量提升等欲望需求,在不断地挑拨着年轻人们敏感的心弦。

笑容与寒暄变成了社会的稀缺品,每个人都戴着无数层面具陷在消费主义的陷阱中难以自拔,焦虑和空虚逐渐成为了生活的主题。

婚姻、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等现实问题,也在不停地锤击着年轻人们本就不够坚挺的脊背。

在紧凑的生活节奏之间,我们愈发变得像一台计算精密的机器般,在前进与后退里反复拉锯,在得到和失去中不断懊悔。

在生活中寻找快乐,居然成为了大部分人对生活的最高追求。

知识价值的变化

千禧年后,智能手机和电脑逐渐成为了生活的标配,获取知识的成本越来越低。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死亡率开始高于出生率,人口开始出现负增长,人开始变得越来越值钱。

在国内外形势内忧外患之间,产业链的转型升级举步维艰,中高端就业市场难以容纳每年一千多万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逐渐学会自动驾驶的车辆,不需要休息且更加高效的机器人前台,能实现精准送货的物流机器人...以及在工厂流水线上最常见的机器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应用,用智能机器人来代替人工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人也变得越来越不值钱。

知识和学历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生存的必备条件。

一个学历低于初中的普通人,几乎等同于七十年代时,一个未掌握任何农耕技术的庄稼人。

可在七十年代,不会农耕技术,就算去要饭也可能会饿死。而现在,没有学历还可以去扫大街、去小工厂打工、当售货员、去工地搬砖...只要不是负债千万,就算工作被机器人所替代,也能领着低保不至于流落街头。

这是一个空虚的时代,也是一个安居乐业的年代。

04

-

一个最好的时代?

一个最坏的时代?

历经四十年,我们脱离了贫困和饥寒,过上了人人丰衣足食的美好生活。可知识和高学历的价值,也已经从当初点金石的玉翡翠变成了如今讨生活的敲门砖。

于是有人开始怨天尤人,将生活的不幸都归咎于时代的变化。

可时代在变化,人心在变化,衡量价值的标准也在变化。

命运不会偏袒任何一个人,无一例外,我们都会被历史的洪流所裹挟、推动、并最终被抛弃,成为时代的注脚。

如同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所描述的一般:"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总有人觉得过去比现在更好,实际上我们在怀念过去时,往往只选择性记住那些美好的光明,而忽略不幸的黑暗。

于从容步入焦虑,从满足变为空虚,我们是受小的害者。从饥荒走向温饱,从野蛮走入文明,我们是最大的受益者;

八十年代的单纯背后是贫困交加的生活,读大学的概率是千分之一;九十年代的机遇背后是混乱不堪的市场,读大学的概率是百分之一;而如今精神空虚的背后是国泰民安的稳定,读大学的概率是十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

我们失去的是小概率的虚无缥缈的飞黄腾达,得到的却是大概率的衣食富足的小康生活。

正是因为物质条件的富足,才让我们腾出了精力来制造空虚。因为一个每天为了吃一顿饱饭而疲于奔命的人,是不会有时间来感叹生活空虚的。

那么饥寒中的满足与富足里的空虚,你选择哪个?

04

-

时代的使命

每一个时代的人民都有属于自己与众不同的责任和苦难。

七十年前,从战火和鲜血中走出来的祖辈们,用不屈的脊梁守护着国家,以生命为代价保障了文明的传承。

四十年前,从饥饿与恐慌中走出来的父辈们,用钢铁的意志筑造了城市,以辛勤的劳作换来了如今的温饱。

而如今,不愁吃穿的年轻人们,又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又该去创造怎样的文明?

这或许才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时代问题。

版权声明:
作者:baike
链接:/gz/1348.html
来源:生活百科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