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行业前景堪忧(好莱坞电影行业介绍)

在电影诞生后的第一个十年,对于创作者和观众来说,电影还仅是一种时髦的新奇玩意儿。当它成为一种商业模式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早期,法国与意大利两个国家的电影(尤其是法国)占据了世界电影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一战的发生对国际电影进程产生的深刻的影响,法国失去了在世界电影中的地位。美国电影工业则利用战争带来的契机,和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国家层面的支持,一举取代法国成为世界电影市场的霸主,这种局面从1916年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

一、好莱坞大制片厂制度的形成

由MPPC(详见前文电影史系列5--二十世纪初期的美国电影市场)主导的专利公司,垄断了1908到1911年的美国电影工业。但随着1911年法院判定莱瑟姆环专利无效后,可以无需再向MPPC交纳专利费的独立公司们迅速抱成一团,扩张进入制片领域,随后快速形成的制片厂系统成为之后几十年美国电影制作的基础。

好莱坞制片厂系统的建立过程通常包括两个或者更多小型制片或发行公司的联合。独立制片人卡尔.莱姆勒早期经营一家发行公司,发行自己的独立电影以及另外几家独立公司和外国公司的电影产品,在此期间他与MPPC坚定地战斗。卡尔.莱姆勒在1913年获得了新公司的控制权,1915年他开设了环球影城,这在局部上形成了垂直整合,即把制片、发行与上映合并到了同一家公司。而直到今天,对众多影迷朋友来说,环球影业也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1912年,阿道夫.朱克通过进口一部法国长片《伊丽莎白女王》获得巨大成功。他继而组建了名优名剧公司,以充分开发明星制和高雅文学小说的改编。名优公司很快成为好莱坞最强大的制片厂的一部分。1914年,霍德金森联合十一位本土发行人组建了派拉蒙,这是第一家专门发行长片的公司,阿道夫.朱克很快就通过派拉蒙发行名优公司的影片。

萨姆.杰克和哈里.华纳从放映转向发行,于1913年成立了华纳兄弟公司。1918年,他们开始制作影片,但直到1920年仍然是一家规模相对较小的公司。另一位美国人威廉.福克斯也拥有小型的放映、发行和制片公司,1914年他将三家公司合并,建立了福克斯电影公司(最后更名为二十世纪福克斯),这家公司成为上个世纪20年代好莱坞最大的玩家。而另外三家更小的公司在1924年合并,成为未来如日中天的米高梅影业。

这种由将制片、发行、放映垂直整合在一起的制片厂制度,是成就好莱坞电影工业国际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操控电影制作与古典好莱坞影片的形成

在二十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受益于众多的电影观众群体,迅猛发展的电影市场使得好莱坞的片场设施得以飞快发展,远远地将其他的国家甩在了身后。大的电影公司都拥有大型的摄影棚和宽广的外景场地,电影制作者们还能够利用电灯控制光线。电影公司可以建造大型的户外场景,并保留它们重复使用。其他的任何国家都无法在硬件上与好莱坞相比。

好莱坞制片厂常常被称之为工厂,电影就如同汽车一般在流水线上被完成。在这种体系下,电影制作的过程在专业化的实践中分工逐渐细化。单独的编剧部门专注于情节和剧本。在电影拍摄期间使用的版本是分镜头本,它将动作分解为单个的镜头并加以编号。在准备阶段,场景设计师根据剧本决定哪类场景是必需的。拍摄完成后,剪辑师根据每一个镜头开头的场记板上的编号将影片组接在一起。这些镜头被设计成每一次切换都相互匹配,从而创造出叙事动作上的连贯性。

电影制作者以日渐复杂的方式丰富着电影的拍摄技巧。到1910年代中期,某个空间中的某个场景很可能被分解成若干镜头,以定场镜头开始,随后加入一个或者更多的切入镜头展示动作的细节部分。视点镜头的使用更为普通而且更加灵活,正反打镜头的使用也越来越普便。到了1917年,连贯性剪辑的基本技巧,包括对180度轴线的遵守都已经被解决。

早期的影片内容,情节多以一段追逐或者杂耍性的画面作为电影的内容主体。当长片成为标准,人物的心理状态成为电影情节发展的动机,好莱坞电影制作人逐渐建立起了创造易懂故事情节的更稳固的指导方针,这些用以商业电影的指导方针被一直沿用到今天。即电影故事由一些清晰的因果链条组成,它们大多数都包括人物的心理动态。每一个主要人物被赋予了一套复杂的、一致的特征。典型的好莱坞主人公都是有追求目标的,他们努力要在工作、体育或者其他一些活动中取得成功。主角的目标与其他人物的欲望发生冲突,就能创造出一种在影片结尾时才能解决的斗争(通常以大团圆结尾)。

这一切造就了古典好莱坞影片的形成。即通过两条相互依赖的情节线来强化影片的趣味。几乎必须出现的情节线是浪漫爱情,这条情感线与主人公为达到目标而展开的追求的故事线交织在一起。这一情节也会通过最后期限、逐步上升的冲突以及最后一分钟营救来引发悬念。这种讲故事的原则使得美国电影取得了经久不衰的国际成功,直到今天,各个国家所拍摄的主流商业片也依旧采用这种由美国电影工业所创造出的古典好莱坞模式。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好莱坞占据世界电影市场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对国际电影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余波在今天还能感觉到。战争给两个处在领先地位的国家(法国和意大利)的电影制作罩上了牢固的屏障。好莱坞电影进而填补了这个空隙。1916年,美国成为世界电影市场的重要供货商,从那之后直到今天,它就一直牢牢占据着这一位置。世界电影历史的大部分都将围绕着各个民族工业与好莱坞主宰地位的竞争而展开。战争也限制了电影在各个国家的自由流通和相互影响。

直到1912年,美国电影公司仍然专注于国内市场的竞争。它们很难满足因为镍币影院兴盛所造成的对电影的巨大需求。战争的爆发导致法国电影制作几近终止。许多工作人员直接被送到前线。百代的生胶片加工厂转向了军需品的生产,摄影棚变成了兵营。意大利在1916年卷入战争后,电影制作也受到影响,影片数量急剧消减。战争使绝大部分欧洲国家的电影制作受到影响。

好莱坞公司趁机扩展海外市场。许多国家在进口欧洲电影的渠道被切断之后,转而寻求美国的新资源。1916年,美国电影的出口数量急剧增长。接下来的十几年,美国公司很少通过伦敦代理商销售影片。它们开始直接销售自己的产品,并在南美、澳大利亚、中东以及其他未被战争隔绝的欧洲国家开设分支机构。通过这样的方式,美国公司自己得到了全部的利润,不久就在许多国家占据了强大的位置。比如,阿根廷1916年进口的影片,大约60%都是美国电影,此后几年,南美国家也购买了越来越多的好莱坞电影。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银幕上,大约95%都是好莱坞电影。在法国和意大利,美国电影的份额也在日趋上升。

美国政府给予本国的电影出口以巨额补贴,每出口一英尺的电影胶片,电影公司就能获得一美元的国家补贴。每部长片的长度都达到数千英尺甚至更多,这种补贴的力度让其他任何国家都望尘莫及。况且一旦知道电影能在海外挣到钱,制作方就会提高影片的制作预算。好莱坞电影公司可以依靠国内市场收回电影成本,再廉价卖到海外,这进一步削弱了其他国家的电影制作能力。

即便战争结束,其他国家的电影工业也已经很难与好莱坞电影制作抗衡。本身他们的电影工业规模已经和好莱坞存在差距,低预算导致低销售,这反过来又继续保持低预算。此外,购买一部美国电影,通常比投资一部本土电影还要便宜。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俄罗斯等部分国家一方面通过振兴自己本国的民族电影,在一定程度与好莱坞抗衡;另一方面,大批欧洲的文学家、艺术家、电影研究者们开始将才华和精力投入到电影领域。他们的这些努力,为电影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艺术种类,打下了基础。

版权声明:
作者:baike
链接:/gz/1359.html
来源:生活百科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