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与答题的双向评价——以2022年高考散文、小说阅读主观题为例

命题与答题的双向评价

——以2022年高考散文、小说阅读主观题为例

广东实验中学越秀学校 李旭山

摘 要:高考散文、小说阅读主观题的参考答案存在尊重学理不足、反映思维规律欠缺、示范性不强的问题,给日常的教学和答题训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教师应在命题和答题之间进行双向评价:重视学理,读写互见、宏观评价、关注意图;重视规律,揭示规律、运用规律、形成常识;重视示范,确定角度、获取信息、优化语言。

关键词:学理;规律;示范;双向评价 

散文、小说阅读鉴赏需要具有基本的鉴赏常识,具备揭示规律和意义的基本能力。因而高考命题与日常教学训练都应做到:设问题要尊重学理,制答案须反映规律,考查时应体现示范。这就需要教师对命题和答题进行双向评价,彻底摆脱关于参考答案无规律、无抓手的困扰,进而提高师生的文本鉴赏能力。

一、学理:读写互见、宏观评价、关注意图

  拟写参考答案和答题训练时,师生往往满足于在文中寻找对应的答案,很少从写作的角度来思考阅读的问题;满足于获取具体信息,缺乏宏观视角的分析;满足于对主题的确认,缺乏对写作意图的研究。因此,我们应修正不足,研究反映学理的答案。

2022年北京卷第18题:

作者在文章第六段中叙写了家乡的生活,请简要分析这部分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这段文字生动而充满温情,也提示了作者“多汁液的南方的性格”的来源。②呈现了南方不同于北方的特点,与前文“心灵和情感的阻隔”形成呼应。③这段文字侧重写风物情调,上接饮食生活,下通历史底蕴,是全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文脉中段。④很好地烘托了“融入”和“再造”这一主题。

  【答案点评】这一答案从内容、结构、主题三个方面做了分析。这是依据文章要素分析作用、意义、评价类题目的典型思路。

  【再写答案】①内容方面:性格来源的必要交代,情感记忆的自然流露,文化追求的背景展示。②结构方面:作者与北京之间有“相隔—相近—相融—扎根”的过程,第六段就是“相融”的必要内容,它是“相近”的结果,又是“扎根”的前提。③主题方面:深化了“融入”“再造”的主题。

  【再写理由】分类思维,可使意义丰富的故乡记忆变得清晰而有层次。着眼于宏观结构分析,可使局部的结构意义更加清晰。

  2022年上海卷第10题:

  结合上下文,分析第(8)段的作用。

  【参考答案】第(8)段紧承第(7)段说到文学创作问题,很自然地借《雷雨》中的人物蘩漪,写出父亲果敢阴鸷的个性,既表现出女儿对父亲深刻的理解,也暗含了对父亲创作的肯定;将视角扩大到读者看作者,表现出独特的父女关系;引出下文父女间有关《雷雨》的艺术价值的讨论。

  【命题点评】抓住了第(8)段的重要性,这里完成了对父亲性格的精准总结。

  【答案点评】答案从技术层面回答了第(8)段的结构意义,但没有从宏观层面揭示意义,没能照顾作者的写作意图。

  【再写答案1】①从内容上看,这段描述父亲性格特点的文字是本文的核心。②从结构上看,它既是上文讲述引发的结果,又是对下文的重要提示。③从写作意图上看,这是对父亲记忆的沉淀结晶,本文回忆父亲的文字都是围绕这一段展开的。

  【再写答案2】①它是全文唯一的议论段落,由此看出它的特殊性。②它是(6)(7)段叙述的议论性总结,又是(9)—(14)段叙述的议论性提示,由此看出它的承启性。③没有这段议论,读者就无法理解父亲注意跳舞男人和逛街情侣,是对包裹着的人的意义的释放;就不能理解明知故问《雷雨》的演出效果,是父亲敏感和追求极致的表现,由此看出它的点染作用。

  【再写理由】再写答案1从文章要素角度答题,再写答案2从表达方式角度答题;“作用”题往往需揭示宏观意义,从谋篇布局的写作角度思考问题。

  2022年上海卷第11题:

  第(9)段、第(13)段中作者明知父亲期待肯定的答复,为什么不直接回答?请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作者相信父亲知道答案,她与父亲是有默契的;作者已经向父亲描述过《雷雨》第三版的演出效果,足以证明观众的肯定;时间才是衡量标准,这比作者直接回答更有意义;父亲一次次问作品的价值,在作者眼里是不够自信的表现,这让她很伤感,内心特别希望父亲依旧拥有自信。

  【命题点评】这一问题隐含着一个前置问题:父亲明知道效果不错为什么要女儿明确回答?一明一暗两个问题同时思考,是本题的巧妙之处。

  【答案点评】解释了女儿不直接回答父亲的合理之处,但没有揭示不合理之处。没有注意到前文提示的父亲的“脆弱”“敏感”,没有注意到文末父亲孤单渺小的描写。在父亲心里“你说呢”显然是阻隔式交流甚至是不耐烦。此时父亲想得到更多信息,哪怕是重复性的信息。

  【再写答案】对父亲的脆弱估计不足,想激起父亲的自信心;对父亲的敏感估计不足,以为反问会达成父女之间的默契;没有意识到父亲渴望现在的评价,竟然想着让时间检验。没有意识到父亲既渴望交流的内容又渴望交流本身,而说出了阻碍交流的反问句。

  【再写理由】前一段关于父亲性格的提示,不仅提示下文,而且强调了写作意图。事后证明父亲的敏感、脆弱超出了我的估计,因此,作者回忆不正面回答父亲的问题之事,其实是在表达悔意和遗憾。

二、规律:揭示规律、运用规律、形成常识

  每一道试题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规律。揭示规律、运用规律、形成常识,既是备考训练应该追求的,也是日常学习应该追求的。通过对主观题答案的修改、再写来实现我们的目的。

  2022年新高考II卷第8题:

  “我”和小岫最终放弃去橘子林,本文却仍以“到橘子林去”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本文以“到橘子林去”为题,文中也一再强调让读者对橘子林充满期待,而“我”和小岫最终选择放弃,结果出人意料。②“到橘子林去”是叙述的主要线索,本文主要记述的是去橘子林途中的所见所闻。③突出小岫的随性,到橘子林去是出于她的要求,放弃也是她的决定。

  【答案点评】充分强调了对情节方面的理解;答案内部的逻辑关联较弱。

  【再写答案】①文章从开始到看车夫修马蹄前都一再强调“到橘子林去”,让读者充满期待,最终放弃出人意料。②小岫对马这样的生命更感兴趣,而对形状各异、色艳光怪的岩群不感兴趣,自然对橘子林也失去了兴趣。③小岫兴趣的转移是因马与人的默契受到强烈触动,产生了一种改变自己的自觉。

  【再写理由】①②③依次是:放弃看橘林→放弃的原因→放弃的意义。这样答题既是对规律的揭示,也是对规律的运用。

  2022年全国甲卷第8题:

  老胡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意志坚强:为了继续战斗,能够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②处事果断:一旦决定“手术”,坚决实施。③善于做思想工作:为了说服战友,或说理、或命令、或请求,切实有效。

  【答案点评】提示语较好,但“意志坚强”“处事果断”“善于做思想工作”是包括“老胡”和陈毅在内的革命者形象的共性,所以人物形象个性概括不足。在对比语境下分析人物形象必须考虑其个性特点。

  【再写答案】①能决断、有谋略。决定在战斗的间隙做无器械、无麻药的“手术”,还选好了施术者和场地;用计谋迫使战友给自己“下狠手”。②细心、能理解人。深知战友对自己的深情,没让担任警戒的警卫员背自己,而是让老黄来背。③刚毅、坚强。忍受剧痛,让人挤出脓血、碎骨,体现出人物的铮铮铁骨。

  【再写理由】按照对比语境下分析人物形象的要求,补充了“用计谋”“细心、能理解人”等个性特点。这些个性特点,既有别于陈毅大大咧咧、幽默风趣的个性特点,也有别于其他革命者形象的一般特点。共性与个性并重,是现实主义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基本追求。  

三、示范:确定角度、获取信息、优化语言

  考生答题往往把精力全部放在筛选信息上,筛选信息之前不去确定角度,之后不去优化语言。不确定角度会造成答案内部缺乏逻辑和信息要点不全。不优化语言会失去文学鉴赏的基本特点,也无助于角度的确定。

  2022年全国乙卷第8题:

  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更是一再呈现。请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

  【参考答案】①信件的主要内容是追忆往事,时光流逝带来了恍惚感。②十年间,姐弟俩一直生活在漂泊中,世事无定带来了恍惚感。③弟弟从不懂事的“小孩子”成长为“小战士”,“我”既牵挂又欣慰,多种感情交织,也产生了恍惚感。

  【答案点评】用事件缘由来解释情绪,思路较为规范,但提示角度不清晰。

  【再写答案】①历史原因下的牵挂和担忧,使我“恍恍惚惚”。离别时弟弟年纪小,我总觉得弟弟还未长大。以至于在后来的各自漂泊中,总处在未知感和不确定感中。②现实原因下的牵挂和担忧,使我“恍恍惚惚”。形势变化让我牵挂,弟弟参军让我担忧。

  【再写理由】用分类思维明确角度、优化语言。历史的因素与现实的因素在这类书信中会交织出现。一般的担忧与特殊的担忧组合成一种立体的恍惚。不变的牵挂与变化的牵挂填满内心造成了恍惚。还可从“一般与特殊”“不变与变化”两个角度制作两套答案,具体内容都可借用“再写答案”思路中的信息。

2022年全国乙卷第9题:

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 ,“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请对此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①弟弟与流浪在上海的年轻人,虽然充满力量,但前路迷茫,使“我”感到“慌乱”和“忧郁”。②山西前线的年轻士兵,充满热情和生命力,是国家的希望,因此“我”感到“开心极了”,即便没见到弟弟,“我”也感到“放心”。③“我”的感受既出于对弟弟的深切感情,也寄寓着“我”对年轻人群体的热望。

  【答案点评】空间视角: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相结合。时间视角:由不成熟到成熟。

  【再写答案】①弟弟在上海时,“我”感到慌乱:这些流浪的年轻人充满力量、勇敢向前,但没有目标、前途未卜。②弟弟在山西时,“我”感到开心:年轻人快乐活泼、积极勇敢,使“我”看到了国家的希望。③这样的青年人影响着历史进程,对弟弟及同伴的命运感受就是对民族命运的感受。

  【再写理由】先提示感受后具体分析,有利于确定角度和优化语言。

  2022年新高考I卷第9题:

  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把渔夫改为无意施恩的普通人,更显出平凡人“恩惠”的博大。②借渔夫来书写一个散淡处世的境界,与伍子胥的世界构成对比。③放弃描述惊险的外部冲突,转向探究人物的内心冲突。④使故事的传奇色彩有所减弱,而现实寓意则有所增强。

  【答案点评】对比效果不明显,没能很好地完成对比任务。

  【再写答案】①义士与伍子胥使故事更具有传奇色彩和小说效果;普通渔人与伍子胥使故事变得平淡,增添了散文效果。②义士强化了伍子胥的复仇心理;普通渔人会弱化伍子胥的复仇心理。③义士与伍子胥故事跌宕,但内心单纯;普通渔人与伍子胥的故事平淡,但内心活动很复杂。④义士与伍子胥,渡口是单向的摆渡;普通渔人与伍子胥,渡口却有更多的可能性和意义。

  【再写理由】对比法是文学鉴赏中常用的有效方法。基本思路:用对比方法,完成对比任务,得出对比结论。基本方法:寻找尽量多的可比点;突出对比点的逐一对应,由此实现确定角度和优化语言的示范性。

  2022年浙江卷第11题:

  敦厚具有怎样的品格?

  【参考答案】①敦厚忠孝,既孝顺母亲,又以死报国。②忍辱负重,为了不让母亲伤心,甘愿忍受误解。③积极上进,主动请缨去守卫最艰苦的岗位。④恪尽职守,为了国家利益而牺牲。

  【命题点评】概括人物品格很容易丢失要点。本题能很好地测试考生的概括能力。

  【答案点评】将这四点概括全有三个方法:依据叙述顺序来概括人的品格,形成顺承关系①②③④,这是本答案的思路;依据事件分类(对母亲、对工作)来概括人的品格,形成并列关系①②/③④,分类法可节省回读时间;依据抒情梯度来概括人的品格,形成递进关系③④①②,把最让人感慨的放在最后。不管确定哪一种角度,都有助于避免要点的丢失。

结束语:

  文学阅读不仅触及文章学理,还触及鉴赏学理。虽然鉴赏有很强的开放性和自由度,但对学理的要求更高,好在许多学理已是我们熟知的鉴赏常识。常识是从规律提炼而成,规律则是从丰富的阅读经验中总结而来。文学问题特有的复杂性、模糊性,需要确定不同的角度来清晰表达。文学鉴赏需要与之相称的语言,优化的语言还能进一步明晰鉴赏角度。

  命题与答题的双向评价,对于文学鉴赏来说应该相互促进:感染与共鸣互动,唱起与应和互联,理性表达与艺术想象互助,规范思考与创造性发挥互补。这里情感与景象、内容与形式、再现与表现、写实与写意、简约与铺陈、抽象与形象、有序与发散等等都会形成命题与答题之间互相启发的无限张力。因此,以寻找“教学答案”为直接目的的双向评价,就有了更深远的意义。

[本文已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周·高中)2023年第2期。]

版权声明:
作者:baike
链接:/xx/1434.html
来源:生活百科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